《机械制图》教学中执行国标的重要性

By | 2021年7月1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简称国标,是包括语编码系统的国家标准码,由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或称国际电工协会,IEC)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会员机构: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在1994年及之前发布的标准,以2位数字代表年份。由1995年开始发布的标准,标准编号后的年份,才改以4个数字代表。

强制性国家标准的代号为“GB”,推荐性国家标准的代号为“GB/T”。

“标准”一词,当今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世界各国间的高度合作,让标准化非常普遍,国家为了更好地管理市场而发布“国家标准”,一个行业也会有相应的“行业标准”……而相应的国际标准,是为了国与国之间的产品交流沟通,常见的有规格、质量、技术等多种标准。凭借这些标准,生产的产品才能在世界各个国家中流通。

早在中国古代,我们就已经大规模地实行标准化,秦朝凭借着统一度量衡、货币、车同轨、书同文,让中国走上了大一统的国家发展进程。正是这些“标准”,使得我国历经多次朝代更迭,中国却始终是中国,中华民族也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出现文化断层的民族。在进出口贸易上,标准的重要性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想要出口,必须符合出口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区标准等等。因此尽管国际标准不存在强制性,但是有进出口业务需求的企业,更愿意采用国际标准,以期消除国际贸易方面的壁垒,在进行贸易的时候能够减少阻力。这种现象,在我国加入WTO后有所缓解,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承认我国实行的各类标准。

机械图样是工程界的技术语言,语言是交流合作的基础,图形是相互沟通的媒介,图样标准化的目的,是实现图样无国界。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国家标准在制图中的必要性、重要性、时效性和适用性,培养树立标准意识、遵守标准、运用标准。

《机械制图》中涉及到标准,都是机械行业应用广泛、涉及面广的重要技术基础标准。必须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并结合实例,养成严格遵守标准的作图习惯,按规定进行图样的绘制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图样的统一性。

机械制图是机械专业的工程语言,是设计与制造之间的桥梁媒介。设计师通过绘制标准的机械图样来表达设计意图;制造者通过对图样识读,加工出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为了很好的适应技术交流的需求,不做行业的盲人和哑巴,必须掌握好这门技术语言。图样的通用性特征是凭借制图标准的权威性来提供保证的,没有制图标准,绘图人员自行其事,无章可循,一个人所绘之图,别人就可能看不懂,图样就不可能成为工程界共同的技术语言,技术人员之间、设计者与操作者之间就无法进行技术层面的沟通。可以试想:在一个越来越网络化的世界里,如果没有了标准,我们将处于何种境地?标准是超一流企业的标志,标准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反映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有了标准就能很好地协调各生产部门和准确衔接各生产环节,使分散的局部的生产部门和生产环节保持必要的技术统一。因此在绘制机械图样时,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关于《机械制图》、《技术制图》、《CAD》制图的技术标准。

标准是适应世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需要,贯彻、推广国家标准,是简化制图、减少绘图工作量的需要,是提高设计效率及图样清晰度的需要,一个好的设计师就是一个最大限度的利用标准件的工程师。同时,执行标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技术依托,以确保各项工作低耗、高效稳步进行。标准是一种科技成果,标准更是技术经验的重要结晶,标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作为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前让其体会到标准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中贯彻标准,是确保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执行标准的重要环节,使之逐步养成执行标准的习惯。同时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图纸是不能出现任何差错的,哪怕是一条线、一个数字,否则加工出来的产品必然是废品,也许你的工厂或是企业就是因为这个小小的错误而倒闭。

《机械制图》课堂教学对树立标准化意识,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今后从事技术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按照国家标准绘制图样,能使图样简化、规范,同时也能减少绘图工作量,大大提高绘图效率及图样清晰度。重视应用制图标准的能力和素质,对《机械制图》的学习与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拓展阅读

中国标准2035战略

“中国标准2035”,是一个雄心勃勃的15年蓝图,将涵盖人工智能(AI)、电信网络以及数据流通等,被视为定义未来10年的全球技术。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3月间,发布了“2020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文件,其中从5方面、共117点,提出2020年中国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包括强化顶层设计、提升标准化工作的战略定位等内容。

  美国财经媒体CNBC评论说,“我们正进入一个新时代,由新科技系统与网络影响力来定义,而科技与相关领导者尚未被确定,因此,这给中国机会”,

  美国评论说,“这是全球权力的争霸战”,未来,规模宏大的“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很可能会为中国未来的技术输出和标准输出,提供重要渠道。

  2018年3月,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标准二部主任戴红,在第10届电子信息产业标准推动会表示,正会同中国工程院和其他国家级智库,展开标准化战略研究,制定推进标准化战略的行动纲领,“中国标准2035”。

  中国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乔跃山表示,将推动物联网、信息技术设备互联等领域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推动国内外标准接轨。

  制定行业标准具有重要意义。制定标准对塑造技术未来的竞争和格局,有重要影响,不仅会决定商业后果,也会塑造出对企业有利或不利的架构。

  “中国标准2035”计划之前,中国曾经力推“中国制造2025”产业政策。这项政策引起巨大争议,并成为美中爆发贸易冲突的原因之一。2018年4月以后,中国官方和官媒,因此刻意淡化对“中国制造2025”的宣传。

  技术标准是发明创新和商业化之间的纽带,一个国家如果能把它的技术标准推广到全球,就能从这些产业中,获取诱人的市场红利,还能体现它深厚的硬实力。

  例如欧洲,就非常善于制定标准,来提高整体竞争力。著名的汽油排放标准,就是由欧洲制定,欧五、欧六标准,几乎是世界上的事实标准。

  

  中国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标准,2001年4月,“国一”标准诞生。国一排放标准与欧I标准相当,但比欧I晚了9年。随后,国二、国三、国四、国五阶段排放标准,陆续发布,对汽车尾气排放愈发严格。

  可以说,从国一到国五,我国汽车工业用了十余年时间,达到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近的标准。2019年起,中国又在推进国六标准。

  汽油排放标准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积极制定标准,提高技术话语权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