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段线是中国对南海海域权益边界的一种画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中,在南中国海里有条由9条断续线组成的U形线,通常称为九段线,线内区域为中国南海。因此,九段线区分了南中国海(面积350万平方公里)与中国南海(面积210万平方公里)。线史:1947年中国政府编绘出版《南海诸岛位置图》,以未定国界线符号标绘了十一段线。这是继承历史主权区,长期统治东南亚的欧洲列强长期尊重线内区域的中国主权,二战后收回南海诸岛是国际认可的,因此断续线地图广被国际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中国地图继承了这条线,只是将11段改为9段,取消中国海南岛与越南之间的两段。辨析:一些人以地理远近论某地主权,是片面的,例如印度的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离印度远而靠近印尼和缅甸,英国的海峡群岛靠近法国,英属印度洋领地很远,希腊一些领海靠近土耳其海岸10海里;法国海外领土一些位于加拿大海岸附近,一些位于太平洋岛国附近等。
中国南海九段线的“前世今生”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根据1943年12月签署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7月签署的《波茨坦公告》,1945年10月25日开始收复台湾,随后则正式收复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为了使确定的南海领土范围具体化,1947年12月1日,中华民国政府内政部重新审定南海诸岛地名172个,并进行公告。原南沙群岛改名为中沙群岛,团沙群岛改名为南沙群岛。同时还出版了《南海诸岛位置图》,在南海标出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群岛,并采用四群岛的最外缘岛礁与邻国海岸线之间的中线在其周边标绘了11条断续线,线的最南端标在北纬4°左右。这就是在中国南海地图上正式标出的U形断续线。
1948年2月,中华民国政府将此图收入《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公开发行。因该线的形状像英文字母“U”,故称其为“U形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政府审定出版的地图在同一位置上也标上这条断续线,只是在1953年将11段断续线去掉北部湾(原也称东京湾)2段,改为9段断续线。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其关于领海的声明中规定,领海宽度为12海里,并宣布此项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领土,包括中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同大陆及其沿海岛屿隔有公海的台湾及其周围各岛、澎湖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其他属于中国的岛屿”。至此,就中国立场而言,涉及南海的“九段线”的法律地位已经明确了。
被“架空”的九段线
在1947年民国政府最初的11条断续线公布之时,当时的国际社会并未对此提出任何异议,周边的东南亚国家也从未提出过外交抗议。许多国家包括南海周边国家以及苏联、日本、法国、德国、英国出版的地图上也画上了11条断续线,并注明归属中国。
但在签署《旧金山对日和约》时,情况发生了变化。美、英应法国的要求,把西沙和南沙群岛的处理包括在条约之中,并同意法国将其盟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都带到会议上,而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却没有被邀请参加会议。
在1951年《旧金山对日和约》草案中,美、英故意不提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主权归还问题,为以后的南海领土争端埋下了祸根。更严重的是,和约仅写日本放弃对西沙和南沙群岛的一切权利,而没有明确指出将其归还中国。
《旧金山对日合约》为南海周边新独立的东南亚国家提供了争夺南海领土的机会,为以后的南海争议埋下了祸根。
九段线雏形
九段线(英语:nine-dotted line 越南语:Đường 9 đoạn)是中国“传统海疆线”,它不仅是南海诸岛的“岛屿归属线”,而且是中国南海管辖海域的“范围线”。这客观地反映了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南海诸岛,最先开发南海资源,并实施有效控制的准确空间。
1947年,当时的中国政府内政部方域司在其编绘出版的《南海诸岛位置图》中,以未定国界线标绘了一条由11段断续线组成的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与越南在北部湾、东京湾划分确定了详细的分界线 ,因此将这11条改为9条,“九段线”因此而得名。此外各段线的位置和各段线的弧、直也有调整。
“九段线”所包含的南中国海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水域之一,周边有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国家。断续线内岛礁与水域除东沙群岛、中沙群岛及周边水域无争议外,西沙群岛及南沙群岛存在一定的争议。其中属南沙群岛争议最为显著。在南沙群岛中,属于中国控制的只有9个,其中大陆占8个,
台湾占1个。而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所占的却多达45个。另外一些较小的岛礁也有许多处于他国的控制之下,“九段线”已名存实亡。而这种情形还有扩大的趋势,此次菲律宾提出对黄岩岛的主权要求,之所以令众多学者焦虑,是因为菲律宾此举是在将南海争议向北扩大。
中国在九段线内的南海海域享有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和包括历史性捕鱼权、传统的航行权在内的历史性权利。南海九段线是中国拥有南海四群岛的国际宣示,线内的岛礁为中国固有领土,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可以拥有相关海域,而在线外中国并不主张沿海国的任何权益。南海周边邻国对线内岛礁的主权主张没有国际法上的任何根据,对一些岛礁的强占也并不能产生合法主权。
在南海划界的问题上,对中国最有利、最关键的证据就是“九段线”。
九段线历史
1934年12月21日,中国“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作出了审定中国南海诸岛中英文地名的决议。
1935年1月,中国“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公布了审定后的《中国南海各岛屿中英文对照表》,详细地罗列了南
海诸岛132个岛、礁、沙、滩的名称,第一次将南海诸岛划分为四个部分:东沙岛(今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今中沙群岛)和团沙群岛(今南沙群岛)。
1935年4月,中国“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出版了《中国南海岛屿图》,确定了中国南海最南的疆域线至北纬4°,把曾母暗沙标在疆域线之内。这幅地图1936年被收入由地理学家白眉初主编的地图集———《中华建设新图》,另名为《海疆南展后之中国全图》,图中在南海疆域内标有东沙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团沙群岛,其周围用断续线标明,以示南海诸岛同属中国版图。这就是中国地图上最早出现的南海疆域线,也就是九段线的雏形。
十一段线
抗日战争时期,南海诸岛沦陷。1939年,日本强行占领了中国南沙群岛,划归台湾总督管辖。南沙群岛被改名为“新南群岛”,西沙群岛也改名为“平田群岛”。随后正式收复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中国海军收复南海诸岛期间,实测和绘制了南海诸岛地图,包括《南海诸岛位置图》、《西沙阿斯蒂芬群岛图》、《中沙群岛图》以及《南沙群岛图》等。
为了使确定的南海领土范围具体化,1947年12月1日,中国民国政府内政部重新审定南海诸岛地名172个,并进行公告,原南沙群岛改名为中沙群岛,团沙群岛改名为南阿萨德沙群岛。 同时还出版了《南海诸岛位置图》,作为现代中国南海地图的重要蓝本。
1948年2月,中华民国内政部公开发行《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向国际社会宣布了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及其邻近海域的主权和管辖权范围,其附图即《南海诸岛位置图》,标明了这条断续线。这条断续线既经中国政府审定,标绘在中国官方地图上,是中国政府对外主张的一种权利。南海周边国家以及苏联、日本、法国、德国、英国出版的地图上也画上了11条断续线,并注明归属中国。据《凤凰周刊》考证,最初并无“十一段线”这一说法,台湾至今较多以“U形线”称之。